詞條
詞條說明
鈮酸鋰晶體是一種偏鈮酸鹽。其單晶是光波導,為移動電話,壓電式傳感器,光學調制器以及各種其它線性和非線性光學運用的重要材料。鈮酸鋰晶體是一種不溶于水的無色固體。而且具有一個缺乏反演對稱性的三方晶系,并顯示出鐵電性、泡克耳斯效應、壓電效應和光彈性。鈮酸鋰晶體具備負的單軸雙折射,這稍微取決于溫度及其晶體的化學計量比。它還可以透過波長為350至5200納米之間的波。鈮酸鋰晶體可以通過摻雜氧化鎂在它的光學損
聲光調Q晶體是借助聲光元器件衍射效應進行控制諧振腔損耗并實現(xiàn)Q值突變的。所謂聲光衍射效應指的是激光通過介質中的超聲場時出現(xiàn)衍射,從而產生光束的偏折。超聲波是一種縱向機械波,它在介質中傳播時,使介質產生對應的彈性形變,進而激起疏密相間的更替變化,因此造成介質折射率的變化。聲光調Q晶體裝置是通過聲光器件置于激光器的諧振腔中,聲光Q開關由一塊對激光波長透明的聲光介質及換能器(即超聲波發(fā)生器)構成,換能器
自從1960年美國科學家Maiman創(chuàng)造了世界首臺紅寶石激光器之后,人類便意識到非線性晶體是能夠被觀察到的。考慮到激光的光場或電場足以強,例如達到1KV/cm,電場與物質發(fā)生效果的時候,非線性現(xiàn)象就難以被忽視。1961年,F(xiàn)ranken等運用紅寶石激光器照射石英晶體,在光譜上發(fā)現(xiàn)了一個很弱的二倍頻的斑點,初次證實了二倍頻的產生。恰好是借助激光充足強的光頻電場,非線性晶體得以產生和發(fā)展。激光的出現(xiàn)促
1960年激光的出現(xiàn)開辟了一個新的光學領域。它被稱作非線性光學,這是因為原子對強電磁場的響應在靜電場中已不再被認為是線性的。1961年觀測到二次諧波產生后,發(fā)現(xiàn)了大批量的非線性過程,包含受激拉曼散射(SRS)、光強依賴折射率、受激布里淵散射(SBS)和四波混合(FWM)。20世紀60年代也見證了理論的迅速發(fā)展,這促使我們對觀察到的實驗結果有了更好的理解。非線性光學晶體也得到長久的發(fā)展,從一開始的石
公司名: 南京光寶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 董永軍
電 話:
手 機: 13564578393
微 信: 13564578393
地 址:
郵 編:
網 址: crylink.b2b1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