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
詞條說明
麥穗指的是麥莖頂端的花或果實部分。出自唐張謂 《別睢陽故人》詩:"夏雨桑條綠,秋風麥穗黃。" 唐 戴叔倫 《崇德道中》詩:"暖日菜心稠,晴煙麥穗抽。" 郭風 《葉笛集》:"麥穗在風中翻騰。"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民俗傳統的國家,在中國境內土生土長的各民族中,都有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的各類民俗文化,代代傳承。這些民俗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還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民俗起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各個民
以前中原地區使用稱為耒耜的腳踏耕具。我國牛耕技術的使用,始于春秋戰國時期。是人類社會進入一定文明時代的一個標志。耕地就是把土一塊一塊地挨次掘起來,耕作的人需要掘一塊,退一步。這種后退間歇的耕地方法,用力多而效果差。傳說早在商代就用牛駕車,也有人根據甲骨文"犁"字初文的象形。通常的牛耕是兩頭或者三頭牛來拉犁耕作。把綆繩拴好,牛套整理好,然后把牛套在一起,扎好肚帶,再扯一根韁繩系在牛耳上,農夫通過扯
大提琴,為西洋樂器,是管弦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樂器,屬提琴族樂器里的下中音樂器。大提琴音色渾厚豐滿,具有開朗的性格,擅長演奏抒情的旋律,表達深沉而復雜的感情,也與低音提琴共同擔負和聲的低音聲部,有"音樂貴婦"之稱。 由于中國人物雕塑起源于工藝美術,因此大部分人物雕塑作品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和實用性;注重人物面部刻畫,并對塑像加彩,塑繪結合,互相補充,使得作品具有和繪畫一樣的美感和欣賞價值;
石磨是用于把米、麥、豆等糧食加工成粉、漿的一種機械。開始用人力或畜力,到了晉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用水作動力的水磨。通常由兩個圓石做成。 磨是平面的兩層,兩層的接合處都有紋理,糧食從上方的孔進入兩層中間,沿著紋理向外運移,在滾動過兩層面時被磨碎,形成粉末。 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
公司名: 河北中雅園林雕塑工程有限公司
聯系人: 郭云達
電 話:
手 機: 15530129779
微 信: 15530129779
地 址: 河北石家莊新樂市正莫開發區
郵 編:
¥180.00
廠家直銷景觀刻字黃蠟石|**大型大石頭刻字|風景石|草坪駁岸石
¥5000.00
¥130.00
¥250.00
¥1.00
¥2500.00
¥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