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
詞條說明
當佛教東進陽關以后,逐漸地被漢族地區的文化所融合。隨著佛教逐漸中國化,佛的面龐也逐漸漢族化了,鼻梁的造型逐漸低了下來,耳輪越來越大,佛的形象被改造成漢族人心目中的「福相」而出現在善男信女們的面前。這種轉變過程在敦煌,云岡和龍門三個石窟中表現得十分明顯。在敦煌石窟*二九○窟中,北周時期(公元五五七-五年)所繪的《佛傳圖》,是以《修行本起經》為主而畫成的
在阿育王時代(公元**七二-**三二年)建造的佛陀伽耶之摩訶菩提寺中,雖然可以見到不少雕塑圖案和佛座,但是,佛座上并無佛像可見。從這里,可以看到當時的佛教信徒還遵從釋迦牟尼的遺訓,不行偶像崇拜之事。當然,也有可能出于這樣一種心理,即他們以為佛的神圣形象難以描繪,制作佛像是一種褻瀆神圣的罪過。在古代犍陀羅的遺址(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進行發掘時,曾發現過一枚迦膩色迦時期的錢幣,錢幣上鑄有穿著希臘服裝
財神是道教俗神,中國民間流傳著多種不同版本的說法,大財神為中斌財神王亥,而月財神趙公明被奉為正財神,李詭祖、比干、范蠡、劉海被奉為文財神,鐘馗和關公被奉為賜福鎮宅的武財神。日春神青帝和月財神趙公明合稱為“春福”,日月二神過年時常貼在門上。財帛星君李詭祖又稱增福相公,文財神,增福財神,福善平施公。姓李名詭祖,南北朝北魏淄川人。生日九月十七,成道日七月二十二。魏孝文帝時任曲梁(今河北曲周)縣令,清廉愛
銅鼓是中國古代西南少數民族的一種具有特殊社會意義的銅器,它原是一種打擊樂器,以后又渲化為權力和財富的象征。它為民族****所獨占,被視之為一種珍貴的 重器 或禮器,因此也成為被祭祀的對象。自春秋戰國直至明清均有銅鼓,而以漢代制作得較為精美,式樣較多,是西南許多少數民族特有的民族。依照銅鼓流行地區和式樣不同,可分為滇系和粵系兩大系統。大體上滇系銅鼓體型較小,花紋大都用單弦分暈,暈圈構成大小寬窄的變化
公司名: 唐縣藝都雕塑工藝品制造有限公司
聯系人: 孫會琢
電 話: 0312-4982472
手 機: 13463426868
微 信: 13463426868
地 址: 河北保定唐縣河北省保定市唐縣田家莊工業區
郵 編: 072350
公司名: 唐縣藝都雕塑工藝品制造有限公司
聯系人: 孫會琢
手 機: 13463426868
電 話: 0312-4982472
地 址: 河北保定唐縣河北省保定市唐縣田家莊工業區
郵 編: 07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