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
詞條說明
藏傳佛教法器起源于早期印度密教傳入之時,至吐蕃王朝印度佛教傳播興盛,法器也隨之大量傳入且發生了重要的變化,為配合修行密教儀軌其不但在類型上有較大的突破,而且在具體功用方面也逐漸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剎桿多用木、鐵制成,貫穿整個塔剎,客觀上也起到了加固塔身的作用。換言之,吐蕃王朝時期是藏傳佛教法器的濫觴期。 藏傳佛教法器的起源、發展、興衰與藏傳佛教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藏傳佛教與漢地佛教同樣源于印度佛教
整體看下來真是過于紛雜了,有人按著類型分為刺天式,寶葫蘆式,寶瓶式和其他形式倒真是合理,時代特征真是不太明顯,但是唐以前的塔剎還是比較容易辨別,相對比較原始,唐塔也部分繼承了下來。出現了所謂的刺天式。3、幡為莊嚴貢供具,種類繁多,根據材質、形狀等不同,根據材質可分為玉幡、平幡等。由于這種形式寓意豐富,形式美觀,后代一直延續使用,也出現了各種變體。我在想能不能按時代找到典型排下來,看來我只能放棄了
彌勒佛銅像不同稱呼的有不同的寓意。世隆雕塑廠詳細為您解釋。 1、大肚彌勒佛的這個稱呼的寓寓意是神奇而又平淡的,既顯示出顯莊嚴又有詼諧的趣味。大肚彌勒佛慈顏善目,笑口常開,這代表了我們*民族的和善、智慧、幽默并且快樂的精神體現,也蘊含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期待,成為中國佛教的形象代表。大肚彌勒佛通常被尊俸在寺廟的**,當人們一進門的時候就能看到它。大肚彌勒佛笑口常開的形象代表了佛教的慈悲為懷而且有詼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后,漸漸與儒道比肩。于是開石窟,建寺院,造佛之風大興,歷代不綴,而尤以北朝為盛。 1、形象:佛像的形象是高肉髻與發,鼻、目、耳較為端正。佛像中有一種特殊的形象,稱為白毫相,在兩眉之間,鼻子的上面。 2、佛座:主要有兩種形式,①左右有獅子座的方座,②蓮花座(須彌座)。 3、佛坐姿勢:①結跏跌座(金剛跏跌坐),有兩種坐姿,一種是吉祥,一種是降魔;②菩薩跏跌坐(關結跏跌坐);③蓮化
公司名: 唐縣世隆雕塑制造有限公司
聯系人: 王經理
電 話: 0312-4981198
手 機: 13463227666
微 信: 13463227666
地 址: 河北保定唐縣唐縣田家莊工業區
郵 編: 072350